劳模风采:匡爱平——以“守望”的执着耕绘田野振兴的时代画卷
2025-05-01 13:45:1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徐霞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947

耒阳融媒5月1日讯(记者 梁梓坤)“我就是个种田的,但也希望把田种出点新意思来。”站在稻田边,匡爱平笑着说。十年来,他扎根“三农”一线,既是推广科技农业的实干家,也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引路人。他的身份不仅是一名农民党员,更是一名省级劳动模范。

耕田守梦 扎根沃野

2016年,匡爱平从城市返乡过年后,毅然决定留下来种田。

起步并不容易。农业投入大、回报低,村里不少人弃耕撂荒。匡爱平创办诚成农机专业合作社,从30亩试验田开始种起。最艰难的,是双抢季节农机不足,稻谷刚收完,晒谷子怕下雨,他和社员们夜晚睡在运输车上守粮。

“晚上守谷时,根本睡不踏实,蚊虫扑在脸上,身上汗湿又被夜风吹得发凉。有时候索性坐着不睡,靠着谷堆发呆。”匡爱平说。他摊开一双粗大黝黑的手掌,指节粗硬、掌心布满老茧,“我们就是靠这双手,一锄头一锄头种起来的。”

“那时候白天晒谷,晚上守谷,身上全是稻草和泥巴。但看着谷子堆满院子,觉得值。”

合作社成立后,他带领村民逐步扩大种植规模,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发展”。

如今,合作社流转耕地4000亩,带动农户种植优质双季稻2万亩以上,亩均增产200公斤,总增收超3600万元,带动就业180余人次。

触网提智 智播新禾

“以前这边地温太低,秧苗总烂根,眼睁睁看着插不了秧。”匡爱平说。为解决双季稻育秧难题,他开始建设标准化育秧大棚,控制湿度和温度,确保育秧成功。

他总结出一套经验:“秧苗要长好,温度和湿度缺一不可。低于13度,根就容易坏。”如今,集中育秧技术已在周边广泛推广,成活率、整齐度和插秧效率都大幅提升。

为了精准种田,他还在农田布设遥感器,实时监测水位、气温、湿度、农药残留等数据。数据上传至手机APP后,农户可远程掌握田间状况,精准施肥施药。

“手机上一点,田里的情况就全知道,哪块缺水,哪块要治虫,靠数据种田踏实多了。”匡爱平说。

他不断钻研农机使用与土地管理,在机械化道路上边干边学、边试边改。耒阳市第一台抛秧机就是他率先引进的,当时谁都没用过,他更是摸着石头过河。秧苗根系太轻插不进土,他就反复调整育秧土壤配比,试过十几种厚度、湿度和土质的组合,直到让秧苗根系更重、苗更壮,顺利扎进田泥。

“不会就问,问专家、问老把式,只要学得进、肯琢磨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匡爱平说。面对土地板结问题,他不仅多次请教农机专家,还专程赶赴省农科院拜访技术人员,带着田里的泥和数据一遍遍比对,记录、学习、实验,再反馈到田间实际。他坚信:“农田不会骗人,只要方法对了,就一定有结果。”

在探索中,他也不断参与各类农业科研项目,如“中稻机械施肥利用率试验”、“揭榜挂帅”示范片建设、“早稻机插机抛对比试验”等,为科学种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和经验样本,真正成为农民中的“田把式”和技术骨干。

情牵乡邻 共绘富景

“农民要富,得先学会用机器,不能只靠体力。”匡爱平说。为此,他牵头办起农机培训班,组织集中培训、实操演练,提升乡亲们的机械化操作水平。

“他们刚开始连拖拉机都不敢开,我一台一台地带着练,洗田机、插秧机、烘干机,手把手教出来的。”他说。

罗正才就是其中一位代表。2018年加入合作社时毫无经验,如今已掌握多种农机操作技能,还考取了农机驾驶证。

“以前连拖拉机都不敢开,现在大家需要我,很多时候一个人要开好几台机器,一天忙下来虽然累,但觉得特别踏实。”罗正才说。

说起微信昵称,匡爱平憨厚一笑:“我叫稻田守望者,守的是田,也是心。”这份守望不仅体现在种地上,更在于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。村里修路,他二话不说借出挖掘机帮忙施工;遇到困难家庭,他主动捐赠化肥、粮种和农资;累计捐资15万元支持湾村公益事业,成为乡亲们心中的主心骨。

他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,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,建言献策30余次,为村民排忧解难,用行动诠释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。

“我是农民,也想把田种出点样子来。”匡爱平的话朴实而坚定。如今,他以科技为犁、实干为耙,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着属于新时代农民的梦想。

一审:赵娟
二审:杨明涛
三审:谢翰林

责编:徐霞
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
要闻
综合
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